艺术与学术  
何家英:“我的思想和审美取向不是模仿者能重复的”
来源:中国工笔画学会  点击量:3769  时间:2020-04-01

秋冥

203×151cm

1991年


女人的纯洁是男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


记者:在您的工笔人物画中,女性形象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是出于何种考虑?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您怎样的美学思考?

何家英: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因为她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诗意的美的形态。在生活中,女性之美远远超越了男性之美。女性具备高尚的品德,女人的纯洁、天真,具有诗意。女人更有情,更能表现出情感。女人对情的重视远远超过男人。所以,在女人身上,寄托着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情思。


我在画中首先表现的是女人的纯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最可贵的就是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在于其纯,男人欣赏女人也在于其纯。女人的纯洁在男人看来是最高境界,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


其二,女人是具有情感的人类类型,这种情感并不表现在快乐的嘻嘻哈哈上,女人在孤独时表现出的带有一点点忧伤的境界,恰也是女人最典型和最深刻的心理境界,这也恰恰是我们在审美上的选择。有句话叫做“悲剧的东西更具感染力”,虽然这种感伤不一定是一种悲剧,但它是淡淡的忧伤,就有淡淡的回味,很有意思。


何家英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为学生做绘画示范


记者:您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您觉得自己从中汲取了怎样的文化营养?

何家英:读李后主的词能焕发出一种忧郁忧伤的情思来,艺术创作就是需要这样一种情思,这是内心的反映,在读诗词时能增加这种心情,这很重要。在个人生活中,难免遇到忧伤。比如说,1974年,我初中毕业上山下乡,插队到了天津宁河县,那时插队不是学农劳动,学一两个月还能回来,那可真是被抛到了那里,还能不能回到城市,是个未知数。那时你知道将来的社会是什么?我们谁也没想到今天的社会变得这么好,有了这么高的自由度。那时候只知道下乡之后就是苦力,能不能完成画画的愿望和理想,真是一个未知数。尽管那个时期,我们是如此刻苦,在劳动之余坚持画画,心中有未磨灭的理想,但是也真正体会到命运是个什么东西。有了宿命的体验,再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包括看电影读小说,都会很钟情于这样一种体验,最终会在审美选择上选择这样的类型。我表现女性的忧伤,也是当时我的心性的反映。



何家英和爱人在一起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工笔画现状?

何家英:当代中国工笔画发展得十分迅猛,以中国工笔画学会为核心的工笔画大展,带动了全国的工笔画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格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整个中国画领域工笔画占据了多大半江山。这反映出工笔画蓬勃的生命力。由于展出作品过多不免夹杂着许多格调不高、水平较低的作品。在肯定的同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工笔画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提高。




何家英(后左六)带学生下乡写生


谈“抄袭风”

——我的思想和审美取向不是模仿者能重复的


记者:现在工笔人物画界掀起了一股对您的画作的抄袭风,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何家英:这个现象的确很严重,它是我最不愿看到的!一个人的创造如果有价值的话,一定会受到很多人追随和效仿——这很正常,其中既有人们对你的肯定和认可,也有惰性的传统,即以模仿为能事,不能像我一样更客观地认识绘画的本质真谛,而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如果画家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将工笔画这种古老的绘画语言形式用于当代人物的表达时,来借鉴我的东西,我想是正常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此,而没有从根本上以及表达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深化的话,便只能是一种表面样式。他们在表现时根本看不透我的本质是什么,完全不懂传统工笔画的本质精神和韵味,不懂中国绘画的内涵,所以难以把握好自己的画面,会出现由于审美品味不高,使得画面庸俗化,使得“何家样”庸俗化。


中国画既有以“外师造化”为前提的创造性传统,也有着以承袭古人为能事的惰性传统,而当今的中国人不仅仅承袭古人,也承袭外国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谁会抄不会抄”,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模仿别人,太缺少自己的悟性,自己对自然、对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对审美的认知力,对文化的认同,也太缺少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担当。所以,会在学习外国时一股脑地屈从于西方,完全按照西方审美标准来评价绘画,甚至将品质高的西方绘画传统丢弃。



何家英(左二)带领学生参加助学捐赠活动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的工笔画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因为在别人都按西方的意识走的时候,我沉静下来回头看我们的工笔画,思考中国的写实绘画是否已经走到尽头。就是说,在人们一股脑朝圣西方时,我没有跟着潮流跑。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能够有条件看到中西方绘画的成果。我们站在较高的角度,全面审视观察定位,才看出我们的坐标在哪?问题在哪?可能性在哪?所以我感觉到中国工笔画仍然有广阔的前景可以挖掘,有许许多多深厚的元素和文化内涵可以挖掘。


我坚决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同时大胆地汲取着外来文化的营养。这样就从本质上认识到绘画的根本性,很自然地将学到的中西方语言融合在一起,很有效地形成一种新的工笔画传统和样式。同时,时过境迁了。我所遇到的时代、老师、机遇等,都不是今天的人能够重复的。我们经过了艰苦的岁月,经过了没有商品冲击的时代,经过了单纯对艺术理想的向往,这和今天的画家完全不一样,我们可能是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代画家了。今天的人们经过工业社会后又进入电子时代,不可能跟我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和审美取向,因此也不可能再有像我这样的人。




何家英为学生做绘画示范


记者:作为天津美术学院的教授,您在教学方面有何心得?

何家英: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中西两种绘画的道理和本质规律,从西方素描学起,同时掌握中国绘画语言,更严格地弄明白中国画的品质、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教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而不是让他们停留在学习老师的一招一式上。所以,今年搞师生巡回展,我选择学生时都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过于像我者、抄袭我者,基本上不选。


让人欣慰的是,我的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强烈个性和风格,有完美的表现语言。有的学生开始根本没学我,因为我们有些机缘,成为师生;有的学生开始是学我,后来逐渐摆脱我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所以,我还是主张最终要按自己的心性走。



何家英(左二)在黄河岸边和学生探讨艺术问题


何家英工笔画鉴赏


何家英的工笔画在深入发掘晋唐绘画精神的基础之上,以饱满的造型有力地改变了明清以来人物画的纤弱、萎靡之风,将大气、浑厚、简约、质朴的审美气度与精微缜密的手法相结合,营造出了文雅、恬静、高贵、精致的艺术意境,如《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等作品。




米脂婆娘

230×80cm

1985年


何家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别贡献是他成功地完成了传统工笔画的现代转型。他把西方绘画的学习纳入到中国画的体系之中,在融合中西方绘画视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激活传统工笔画的伟大品质,使其在表达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工笔人物画形态的建构,从而促使了工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由古典向现代工笔人物形态的蜕变,以新经典的姿态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酸葡萄

175×245cm

1988年


在画面表现上,何家英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切入了以线造型、骨法用笔的传统方式,将传统程式的钉头鼠尾描、兰叶描和西方人体结构、透视结合起来,既显示线的独立的形式美感,又传达了对象真实的面、体、空间。在衣物和道具上,多选择有花纹图案的入画,通过装饰的花型,围绕衣纹转动,结合透视显示其体积,并尽量追求平面化效果,仅在脸、头发、手、脚部有体积,但又不是纯西画的体积关系,而是主观成分介入比较多的形体塑造,或多或少带有结构素描成分,画面始终保持着线的主体,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最佳方式。(来源:广州日报)



街道主任

112×91cm

1981年





山地

136×166cm

1983年




十九秋

110×170cm

1984年



朝露桑

200×148cm

1992年



心语

96×73cm

2002年




舞之憩

195×115cm

2006年



百合依依

89×56cm

2015年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