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172期 美术新闻
传统,是区域文明面对“全球化”容易产生的“自我预设”,是用以确认“自我主体”的重要依据。或可说,恰当激活“传统”有助于全球化的多元状态,避免单一基因控制发展趋势。但是,将“传统”与“全球化”视作对抗的二元关系,却无助“传统”的自我激活,甚至背离“传统”产生的原因。一个区域文明产生的“传统”,绝不是封闭状态下的“自我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就是全球化的“副产品”,并一直受益全球化而获得发展。将传统视作全球化“副产品”,或许会让人感到不解,甚至质疑。原因很简单,我们习惯将全球化视作“近世”以来的事,所以传统是先于全球化发生的,又怎会是全球化的“副产品”?但问题在于,全球化其实是现代智人走出非洲就开始的进程。当现代人类的祖先以每年五十米的速度向全世界迁移时,人类便开始了“全球化”的步伐。只不过受制于迁移速度,全球化早期形态与今天完全“不一样”。正如一条河流,水流速度过慢时会产生沉淀现象,早期全球化在交通速度、信息传播速度缓慢的条件下,也会产生“沉淀现象”,并因此形成区域文明的局部特征——区域传统。就此而言,传统发生是全球化进程中“交流速度小于沉淀速度”的特殊现象。近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交通速度与信息传播速度,也因此改变了“交流”与“沉淀”的速度比,使“交流速度”越来越大于“沉淀速度”。与之相应,传统的沉淀效应减弱,“交流共生”的全球化越来越成为显性的文化现象。传统与全球化,其实是人类“交流”“沉淀”速度比带来的共生现象。当“沉淀”大于“交流”时,区域文明的传统成为显性,全球化相对隐性;反之则全球化成为显性,传统相对隐性。并且,这种“速度效应”与人类交流手段的进步成正比关系。在古典社会,从交通工具到信息传播等各类交流手段相对落后,“速度效应”偏向“传统的显性”。但这并不代表隐性的全球化不产生作用,伴随商业流通与人口迁移等现象,区域传统不断地从隐性交流中获得“资源补给”,并因此获得自我发展;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伴随交通工具与信息传播等交流手段的进步,“速度效应”越来越偏向“全球化的显性”,直至今天网络时代的地球村。但这并不代表隐性的区域传统不再产生作用,由于历史沉积以及人口聚居在空间上仍然存在距离,即便高速全球化的当下,区域沉淀现象仍然在持续,哪怕相对而言比较微弱。正是由于仍然存在着区域沉淀,所以全球化发展趋势才会获得不同的区域性“资源补给”,使得全球化不会在单一因素的控制下走向“封闭”。故而,“沉淀”与“交流”的“速度效应”,不仅在过去保证区域传统处于“开放”状态,也在今天保证了“全球化”一直处于“开放”的状态。认识到传统与全球化背后隐藏的“速度效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始终保持的开放状态,也能有效厘清今日世界广泛面临的“区域文明与全球家园的复杂关系”。尤其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区域文明(诸如中国)应该怎样处理自身传统与全球化趋势的关系,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传统从来不是封闭状态下的自我生长,而是全球化“交流”不断再造的过程。任何试图切断区域与世界关系的封闭行为,都是将传统置于僵化之中,使其失去外来“资源补给”而走向死亡。或可以说,只有置身于全球化中获得“外来补给”而形成“再造”的传统,才能为今天全球化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一方面全球化因区域传统而获得丰富的发展资源;一方面,区域传统则因全球化而重获生命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弘扬中国美术精神 彰显中国美术气派
关注美术前沿热点 报道中外美术新闻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国内统一刊号:CN11-0292
国内邮发代号:1-171
海外发行代号:C9257 官方微信:izgmsb
►联系我们: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