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学术  
岩彩画:需要强化艺术个性 ——在2011中国岩彩画论坛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工笔画学会  点击量:2029  时间:2019-10-18

岩彩画:需要强化艺术个性

——在2011中国岩彩画论坛发言摘要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文化部科技司、教育司联合举办了首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当时的导师有蒋采苹、胡明哲、王雄飞等人。此后的十多年间,王雄飞在文化部科技司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25期岩彩画研究班,还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多次举办培训班;蒋采苹也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重彩画研究班,胡伟、胡明哲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专业课程,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持续促进了新型画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工笔重彩画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上千名创作骨干,这些画家又在各地分别传播着带动着岩彩画创作。在当代中国画多元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岩彩画已经形成了可观的创作阵容。

中国岩彩画的发展,应该说是从颜料的开发和研制开始的,各种培训班解决了新材料的使用方法,新的材料,新的技法,逐步形成了新的艺术语言,新的画面结构,新的艺术形式。岩彩的运用实质上推动了当代中国画的变革和发展,拓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

当我们肯定岩彩画在中国画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方面的贡献和积极意义的时候,同时也应该看到岩彩画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岩彩画整体上还处于引进、借鉴、学习、探索的历史时期,这个领域还很少出现在当代中国画史上很有分量的作品。多数画家面对新的材料、新的技法,还处于学习、摸索、适应的阶段,在创作上还难以充分施展,创造力还难以尽情发挥。不少作品带有较强的模仿日本画的痕迹,显示出驾驭新材料、新技法的力不从心,以及难以实现创作理想的种种困惑……这正是目前岩彩画创作的困境。

在岩彩画创作中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与强化艺术个性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化,是所有艺术门类最核心、最重要、最致命的问题……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其实,无论画什么画都不仅仅是画面上的事,功夫往往是在画外。材料,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想法、观念、感觉和悟性,这些都是由画家自身的性格、气质、修养、偏爱等所构成的特殊艺术素质所决定的。画面的形式、语言、结构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意境、神韵、内涵、味道……借鉴日本画的经验,系统学习材料使用、制作技法,在学习阶段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岩彩画创作,首先要从自己的审美感受出发,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方面要摸索自己独特的办法,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来建构艺术语言、画面结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中要极力避免制作技法的雷同化、概念化倾向,极力避免新的套路。

有些人指责岩彩画的材料感太强,我想,这不是材料本身的问题,而是画家没有选择好表达自己审美感受的材料和语言。千篇一律的厚涂法,覆盖了原初的审美感受,抑制了个性的表达,遮蔽了情感的表现,更谈不到画面神韵的畅通和意境的营造。

还有人指责岩彩画的制作性太强,这也不是说制作不好,而是你没好好制作,还没找到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制作方法。所以,目前岩彩画的创作,从材料、技法、语言、形式、风格等各个环节和层面的个性化探索,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从某种角度说,艺术创作中个人风格的探索,同时就是对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追求。我们提倡艺术的民族精神和现代表现,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培育个性化的追求,鼓励个人风格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都不是空洞的,只有蕴含在个人风格中,在作品中显现出来,才是鲜活的,具体的,而不是概念化的,口号式的。

在当代中国画多元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岩彩画是很活跃,很有生气,孕育着无限希望的一个板块。我们期望岩彩画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加强个性化探索,在不远的将来,创作出更多充满艺术个性和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