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与超越——新中国工笔画60年
王志纯
内容提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笔画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梳理,对重要历史阶段的事件、活动、展览、重要画家及作品进行了点评和分析。对新中国工笔画发展脉络的粗略回顾,如同打开一幅瑰丽多彩的历史长卷,虽来不及深入分析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期间的波折起伏、几代工笔画家的勇猛精进与不懈追求也足以令人回肠荡气、惊叹不已。
关键词:工笔画 拓展 潘絜兹 重彩
工笔画,古称“丹青”,是我们现在所谓“中国画”的本体样式。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已具备这一画种的基本特点,西汉的《马王堆T型帛画》则进一步施以重彩,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变革和发展,中国画在五代两宋达到辉煌时期,工笔重彩的人物、山水、花鸟画均取得高度成就。宋元以降,文人水墨画占据画坛主流,工笔画流落民间而未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画坛数百年间“独尊水墨”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笔画在政府倡导的新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运动中获得新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工笔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大跨度拓展,呈现复兴的态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工笔画坛多元并进,异彩纷呈,孕育着当代中国画更为深刻的变革与超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几代艺术家的探索与追求。对60年来工笔画的发展脉络作专题梳理,有助于全面审视当代中国画变革与发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助于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画多元化的创作格局;有助于正确分析当代工笔重彩画坛充满活力的精神追求和学术走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受到“冷落”的传统水墨画不同,工笔重彩画以状物精细、色彩艳丽、艺术语言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等优势,迅速汇入了社会主义新美术创作的大潮,在歌颂新社会,表现新生活方面很快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在1950年的“全国年画展览会”上,出现了李琦的《农民和拖拉机》、古一舟的《劳动换来光荣》、安林的《毛主席大阅兵》、尹瘦石的《劳模会见毛主席》、张仃的《新中国的儿童》、冯真的《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姜燕的《支持前线图》、黄均的《新疆代表向毛主席献礼》等优秀作品。在文化部1951至1952年度年画创作评奖中,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邓澍的《保卫和平》、彦涵的《新娘子讲话》、古元的《毛主席和农民谈话》、阿老的《中朝部队前线胜利联欢》、张碧梧的《养小鸡捐飞机》等作品获奖。
1950年前后,遵照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众多工笔重彩画家如徐燕孙、于非闇、陈之佛、吴光宇、姜燕、王叔晖、刘继卣、陈缘督、黄均等,都积极参与了政府倡导的年画、连环画创作,使新中国的年画、连环画艺术水平迅速提高。政府连年颁发“新年画创作奖”,又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美术家的创作热情。叶浅予、石鲁、李可染、黄永玉、潘天寿、陆俨少、钱松岩、程十发、力群 ……等大批画家也都以工笔重彩的形式投入了“社会主义新美术”的创作。“国画改造运动”的成果,在不断涌现的工笔画新作中得到体现,形成了建国初期中国画创作的繁荣局面。
由于政府的倡导与奖励,广大美术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到1950年代中期逐步出现更多有广泛影响的工笔画作品。在1953年的“全国国画展览会”上,姜燕的《考考妈妈》深得人们喜爱。作品通过家庭生活的瞬间情境和女儿考问妈妈的特定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亲切、朴实的人物情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妇女在扫盲运动中获得解放的真实生活场景。画面既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又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趣,成为建国初期新国画运动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同年,叶浅予创作了《民族大团结》,描绘共和国领袖与各族人民在一起举杯祝酒的情景,画面采用单线平涂的工笔重彩画法,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是建国初期颇有影响的工笔画作品。
1955年3月,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于非闇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潘絜兹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黄均的《文姬辨琴图》以及王叔晖的《西厢记》、刘继卣的《武松打虎》等一批优秀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新中国工笔画创作的新高度。
于非闇的花鸟画,远接两宋传统,深得赵佶之神韵,并吸收民间美术表现方法,形成了严谨端庄、清雅富丽并富有装饰性的画风。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作品在取材和表现手法上力求贴近现实生活,达到雅俗共赏。潘絜兹曾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建国后又曾主持永乐宫等多处壁画的修复工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是为了感怀那些创造了辉煌艺术成就,却没有留下姓名的古代画工而创作的。作品再现了古代画工辛勤劳作时的情景,人物动态与神情刻画入微,设色富丽而雅致,既有鲜明的对比,又协调统一,既是传统写实工笔画的现代发展,又融入了西画的造型、透视等元素。《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既是潘絜兹的巅峰之作,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笔画佳作,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此作于1982年在巴黎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国际美展”,并获得金奖。
在1956年的“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览”中,徐燕孙的《兵车行》是影响较大的工笔画作品。徐燕孙是以历史人物故实为题材的工笔画家,于人物神貌、衣冠制度、宫室车马、甲胄弓刀等均能默识,功力深厚,技巧超群。在政府倡导的年画、连环画创作中,他是积极的参与者。他晚年的《兵车行》以工细舒展的笔墨描绘唐代戍边士兵出征时与家人依依惜别的情景,画面采取西画的透视方法,将浩浩荡荡的兵车队伍按近大远小规律与远近景物融为一体,场面宏大,设色艳丽,线条刚劲飘逸,人物造型生动准确,达到了他的历史人物画创作的高峰。
1959年,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叶浅予绘制了场面宏大的《北平解放》;陈之佛创作了巨幅工笔花鸟画《松龄鹤寿》、《祖国万岁》、《鸣喜图》等作品;刘凌沧完成了他的巨幅历史画《赤眉军无盐大捷》,王绪阳创作了《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以花卉白描著称的陈子奋创作了《万寿无疆图》、《春光日月遍人间》。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继承五代两宋的工笔画传统,以写生为主,并借鉴日本画的表现技法,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建国之前,他的作品多以“荒寒”、“孤寂”立意,新中国成立后,画面渐趋明快,风格清新隽永。与于非闇有“南陈北于”之称。
在1950年代,美术家们无不表现出对新中国领袖的敬仰,对新社会的热爱,对创造社会主义新美术的热情与努力。有影响的著名工笔重彩画家除上述之外,还有京津地区的刘奎龄、陈少梅、吴光宇、马晋、陈缘督、松全森、任率英、刘凌沧、黄均、陆鸿年、墨浪、田世光、徐聪佑、屈贞、胡絜青、尹瘦石、韦江凡等,上海的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郑慕康、顾炳鑫、刘旦宅等,江浙地区的钱松岩、吴夔、魏紫熙、张文俊、顾生岳等,岭南的方人定,陕西的何海霞、康师尧、刘文西等,东北的王绪阳、徐勇等。全国各地以兼工带写的艺术风格进行社会主义新美术创造的画家,更是难计其数。刘奎龄精于工笔走兽、花鸟草虫,他在表现技法上,勾线与点染相结合,以薄中见厚的墨色渲染表现光感和质感,独创“湿地丝毛”的独特表现手法。吴光宇的作品多描绘历史人物,线条在吴道子传派基础上,多借鉴壁画及水墨画的恣肆放纵的笔法,雄健流畅,设色强化补色对比和白粉泥金的作用,绚丽明快,善于在生宣纸上作兼工带写的重彩人物,如《画龙点睛》、《吹箫引凤》等。陈缘督的连环画代表作主要有《水浒传》、《白蛇传》、《西游记》等。
1950年代,工笔画的创作成果还体现在连环画创作方面。贺友直借鉴明代工笔画家陈老莲的笔法,感悟现代生活,创作了轰动一时的《山乡巨变》、刘继卣的《武松打虎》、王叔晖的《西厢记》则是用工笔重彩的语言形式结构连环画作品。刘继卣幼年受其父刘奎龄影响,并系统学习过素描、速写、水彩、油画,他的作品色彩柔和,结构严谨,融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为一体,独具特色。他的《武松打虎》曾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创作奖,《闹天宫》曾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王叔晖的画风继承仇英、陈老莲的传统,线描劲健有力,设色明丽清雅,人物造型含蓄中略有夸张,她的《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等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杰作。
1949年以前的工笔画所描绘的多为神仙道释人物和才子佳人,更多的是花卉草虫,很少触及社会现实生活,也难以影响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使这一古老的画种获得了新生,在新年画、连环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工笔画家在创作观念上服务于新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在创作方法上采取现实主义,在艺术在形式上则延续工谨细腻的传统技巧并吸收写实主义表现方法,使工笔画在表现时代英雄、历史事件及现实生活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1957年创刊的《中国画》在发刊词中写到“解放八年来,中国画在党的领导下,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无论从题材上、技法上、以及笔墨情趣上,都充分显出日新月异的进步。它服务于人民,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画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富于生命力,都更为丰富多彩,都更反映了新时代生活的面貌。”直到今天,当我们观赏这些作品时,仍能感到美术家们热爱共产党、拥护新社会、真心实意服务于大众的真挚情感。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反右运动、大跃进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展开,新中国美术度过了短暂的辉煌时期,逐渐走入低谷。有人认为“现实生活瞬息万变,而工笔重彩画起来时间长,不能多快好省……。”(注1)反右运动使一批对新中国美术事业充满热情与憧憬的艺术家蒙受不白之冤,大跃进则使工笔重彩画创作染上简单、潦草、空洞、浮躁的恶习。文革中,更多的画家受到身心的摧残。尽管在60年代以后,新中国培养的一批年轻画家成长起来,出现了刘文西的《同欢共乐》、《枣园桃李》、徐启雄的《苗寨新嫁娘》、王玉珏的《山村医生》、顾生岳的《春临东海》、陈白一的《欧阳海之歌》、亢佐田的《红太阳光辉暖万代》等优秀作品,但社会的政治气氛越来越紧张,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艺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艺术受到虚假政治的严重束缚,艺术家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创作受到毁灭性打击。
(二)
1976年,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四人帮”被粉碎,艺术家们获得“第二次解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进入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艺术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过后,新中国的第一代工笔画家如刘奎龄、徐燕孙、陈之佛、于非闇、马晋、吴光宇……已先后辞世,进入中老年的刘凌沧、潘絜兹、任率英、田世光、王叔晖、俞致贞等一批画家焕发艺术青春,又投入了新的创造。刘凌沧开始了他的《木兰从军》、《淝水之战》、《文成公主》等一系列古典人物画的创作;潘絜兹创作了《花与女》系列组画24幅,《九歌图》12幅,《李白妇女诗集绘》100幅。王叔晖绘制了她晚年的代表作《琵琶行》、《梅妃》等作品。其他如刘文西的《知心话》、《转战陕北》组画;陈忠志的《黄河儿女》、田世光的《英姿万古》、谢稚柳、陈佩秋、朱佩君、郑乃珖、俞致贞、刘力上、喻继高、徐聪佑的工笔花鸟画,各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都代表了这个时期工笔重彩画创作的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思维活跃、激情涌动的年代。在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们伴随着突破禁区的兴奋和自由探索的喜悦,开始组建各种画会,频繁举办各种展览。这些画会都是画家们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这些展览都是按各自的审美意愿举办的,不设审查制度,没有层层评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展览活动中,画家们的创作思维开始走出“高大全”、“红光亮”的单一模式,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新时期,具有社会意义、个性特征和学术价值的力作不断涌现 。
在当时先后成立的众多画会中,1979年9月成立的“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是第一个中国工笔画学术团体。画会由从事工笔重彩画创作、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学者组成,刘凌沧任名誉会长,潘絜兹任会长,田世光、黄均、俞致贞、任率英、陆鸿年、刘继卣任副会长,画会成员达170余位。画会成立之初,以继承和复兴传统工笔重彩画艺术,推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为宗旨,连续举办了一系列工笔画专题展览和学术讨论会,并应各地美协邀请,在内蒙、云南、广西、湖南、吉林、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巡回展出,影响波及全国。1981年,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工笔重彩名家作品展”,潘絜兹、刘凌沧、田世光、潘素、俞致贞、王叔晖、任率英、徐聪佑、黄均、陆鸿年等众多名家参展,画家阵容之强,展览作品之精,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多次的展览和交流活动中,画会还编辑出版了《工笔重彩学术报告会专辑》、《北京工笔重彩画展作品集》、《中国工笔重彩画集》、《现代工笔画集》等。1982年,陈白一主持湖南省工笔画、年画创作会议,并开办湖南工笔画创作班,学员先后达百余人。随后与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合作,先后在长沙(1983)、北京北海画舫斋(1984)、中国美术馆(1985)举办了“北京·湖南工笔重彩画联展”。1986年,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在美国、加拿大成功举办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展”。1989年,“中国工笔画展”又赴印度新德里展出。潘絜兹会长以他的创作实践和艺术主张,为新时期以来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80年代适时提出的“大中国画”、“大传统”(注2)的理念,号召广大工笔重彩画家面向远古中国画传统,正确对待外来艺术营养,使改革开放初期的工笔画创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及研讨交流活动的频繁展开,现代工笔画复兴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各地工笔画创作活动异常活跃。这个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画家和作品有:赵益超、张明堂的《考试》、李少文的《九歌》组画;蒋采苹《摘火把的姑娘》;陈白一的《苗寨欢歌》、《三月三》;徐启雄的《夕归》、《满山红》、顾生岳的《维族老人》;宋忠元的《曹雪芹》、喻继高的《玉兰锦鸡》、谢振甌的《长安西市图》、朱理存的《踏歌》、陈光健的《西去列车》、戴敦帮的工笔重彩连环画等。陈光健的《西去列车》选取火车卧铺一角,表现了不同身份的劳动者为西部建设而默默奉献的精神。人物动态舒缓自如,面部表情呼应中各有变化。在技法处理上,以线条的虚实并置,表现行进中的火车颠簸晃动的效果,整个画面充满了欢乐祥和生动温馨的气氛。陈白一的工笔画作品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闻名,他又是一位美术活动家,改革开放后与潘絜兹南北呼应,多次举办工笔画交流展览和研讨活动,尤其对湖南工笔画人才的培养和创作队伍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这个时期,在工笔画艺术语言的探索方面,逐步出现了中西艺术相互融汇、传统与现代自由汲取、各种形式与风格并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画家们以轻松自由的心态汲取工笔画传统的营养,同时又置身于中外交汇、多元并进的当代绘画格局,自由地向古今中外各种视觉艺术汲取营养,在以“水墨”为媒材的中国画之外,展现出更为自由和多样的风格形态。
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工笔重彩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谢振甌的《大唐伎乐图》、胡勃的《夜色》、孙志钧的《月夜》、王有政的《捏扁食》、《翠翠丽丽和娇娇》、王炳炎的《胜似亲人》、刘幽莎的《湘西行》、何家英的《 山地》、《十九秋》、范扬的《支前》、王玉珏的《卖花姑娘》、徐启雄的《决战之前》等都是引人瞩目的优秀作品。谢振甌的《大唐伎乐图》获得这届展览的金奖,画家在结构宏大场面、人物动态组合及人物的神情、服饰的描绘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功力。作品以传统工笔画的形式,再现了大唐盛世宫廷演出繁盛奢华的情景。王玉珏的《卖花姑娘》以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单纯而明快的设色,描绘了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卖花姑娘形象,透溢出改革开放后健康向上的时代气息。徐启雄的《决战之前》描绘鼓舞了一代中国人的女子排球队在决战之前共同砥励、相互鼓舞的情景。作者选取典型的瞬间,采用合围式的构图,精妙的色彩渲染技巧和新型颜料的透明效果,把决战之前的主题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美术的大量涌入,新潮美术在中国美术界盛行。一些思想敏锐的青年艺术家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法,突破传统艺术创作模式,兴起85美术运动。一时间,艺术思潮迭起,创作群体林立,风格流派纷呈。虽然,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浮浅认识常常使新潮美术创作伴随着盲目性和浮躁情绪,但那种上下求索、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及多元并进的态势,却对主流形态的美术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互渗的现代艺术大环境中,画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普遍得到张扬。工笔重彩画在这种开放宽松的时代氛围中也有多方面的拓展:有的画家致力于工笔重彩、淡彩、没骨、线描等传统品种的现代重振,吸收远古中国画的营养以表现当代社会生活,使古老的画种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有的画家将文人水墨画的发展成果融入工笔画创作,或进行泼彩、泼墨实验,或强化水墨渲染,以改造工笔画的匠气和刻板,强化了工笔画的写意性;有的画家则偏重于吸收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的造型理念及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多种工笔画新样式,使工笔重彩画从表现技法到创作观念都有了较大跨度的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后各大美术院校培养的一批毕业生开始活跃于工笔画坛,成为创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恢复高考后,经过激烈竞争与严格选拔脱颖而出的美术人才,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又具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他们注重传承老一代艺术家的优秀传统,更能从当代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又能敏锐地接受外来艺术的营养,获得了比先辈们更为开阔的艺术视野,在工笔重彩画的创作观念、表现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何家英继《山地》、《十九秋》之后,陆续创作了《桑露》、《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等作品,将他的工笔写实人物画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何家英工笔重彩人物画在当代中国画的写实性表现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人物性格、内在情绪、心理刻画方面达到新的深度。他的作品,在环境氛围和整体把握方面精益求精,引领了当代写实工笔画潮流,产生了广泛影响。刘大为的《雏鹰》、《马背上的民族》等一系列作品,显示了他在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方面的扎实功底,孕育了他后来多方面的成功。唐勇力的《敦煌之梦》系列组画、杨刚的《迎亲图》、孙志钧的草原人物画、李爱国的绢本人体画、韦红燕、汪港清的现代都市人物画、徐乐乐的古装人物画、马小娟、于文江、胡永凯、徐惠泉的现代人物画、潘缨、刘泉义的少数民族人物画、吴团良、周荣生的内蒙草原人物画、林容生的工笔风景、许俊的青绿山水、陈运权、张伟民、贾广健、江宏伟、陈湘波、周彦生、林若熙、苏百钧的工笔花鸟画……都表现出一代青年画家新的创造。
1987年11月,全国各地100余位工笔画家聚集山东烟台,举办展览、研讨和交流活动并成立了“当代工笔画学会”(后改为“中国工笔画学会”)。潘絜兹任会长,林凡、蒋采苹、刘文西、徐启雄、喻继高、朱理存任副会长,贾克德任秘书长,胡勃、刘大为、赵嘉赋任副秘书长,理事40余人,均为全国各地工笔画创作的骨干力量。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后,潘絜兹曾说“现在是历史发展工笔重彩画的最好时机,我们有一条正确的路线,改革鼓舞了艺术的创新,开放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画家劲旅,后面还有浩浩荡荡的业余大军,工笔重彩画已经旗鼓重振,踏上新的征程了。” (注3)
1988年11月,首届工笔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作品120幅,何家英、冯大中、李振球、徐启雄、朱理存的作品获“金叉大奖”。潘絜兹在展览的献词中指出:“中国工笔画已走向复兴,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这门衰微已久的传统艺术获得新生。工笔画的创新,纵向要对传统中那些有生命力的闪光的东西作更深层地开掘,横向要面向现代,目光四射,摄取一切外来艺术的营养,化为我用”。(注4)首届工笔画大展作为学会常规性的展览模式延续下来,到2008年已举办了七届。当今工笔画坛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几乎都是从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历届大展中走出来的。
1989年,由中国美协与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工笔山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旨在促进当代工笔山水画创作的振兴。张复兴的《清漓人家》、蒋采苹的《北京的雪》、林凡的《谷音》、刘大为的《大漠》、胡勃的《湘溪》获一等奖。
在1989年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工笔画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提高。何家英的《魂系马嵬》、刘大为的《阳光下》、孙本长的《河原嫁女》、李茀莘的《海角》、赵国经、王美芳的《正月》、刘泉义的《苗女》、周荣生的《草原之梦》、陈孟昕的《帕米尔风情》、工笔花鸟画作品有陈运权的《天地之灵》、彭培泉的《江上秋风》林若熙的《春夏秋冬》、 喻继高的《梨花春艳》。插图类工笔重彩作品有徐乐乐的《聊斋》,壁画类工笔重彩作品有彭蠡、张立柱、石景昭、刘永杰合作的《丝路风情》等,均获得各种奖项。孙本长的《河原嫁女》描绘黄河流域村民嫁女的情景。画面采取全景式构图,使行进在黄河古道上的迎亲队伍与山河融为一体,色彩单纯统一,造型朴拙浑厚,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0年代,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躁动一时的新潮美术沉寂之后,画家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精研传统,或提取传统艺术中的某些表现因素,或远接沉雄博大的汉唐雄风,或进行“气韵”、“意象”、“意境”方面的开拓。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对限制的突围,而是如何汲取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精华,在多元互补的艺术格局中,不断向纵深切入,以各自的方式完善自己的风格创造。这个时期,刘福芳对工笔画人物画的写意性探索, 尼玛泽仁、张鸿飞、孙玉敏、赵建成、孔紫、金捷中的人物画、叶毓中武漫宜的新疆人物画、赵国经王美芳的工笔美人画,王庆升、田镛、龚文桢、詹庚西、田云鹏的花鸟画,卢辅圣的《钗头凤》(连环画)以及他后来的古圣贤造像系列作品,韩书力的《邦锦朵朵》(连环画)等,在工笔画坛均有一定的影响。
1991年3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工笔画学会第二届大展上,蒋采苹的《光辉的一生》、徐启雄的《春风习习》、刘大为的《马背上的民族》、何家英的《秋冥》、林凡的《秋潭》、李魁正的《金秋烁烁》、朱理存的《顾》、孔紫的《青玉米》、冯大中的《虎》、叶毓中的《唐风图》、金鸿钧的《生生不已》、金捷中的《目脑纵歌》、刘福芳的《修》、李振球的《彩霞》等大量优秀作品展示了一代工笔画家丰硕的探索成果。潘絜兹先生在展览的前言中只写了一句话:“中国工笔画终于走出了低谷,看到了无比开阔的前景……。”表达了他对当代工笔画现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沈鹏在《美术》杂志撰文说“工笔画发展到今天,画种的内涵起了不小的变化,……笔法不单超出了十八描,甚至不以线描为工笔画的造型手段。工笔画的装饰性,比起传统的单线平涂、工笔重彩有了明显的超越,装饰性的内涵要比传统审美观念丰富复杂得多。”(注5)夏硕琦则以《中国工笔画的复兴》为题,肯定了近年来工笔画所取得的成就。(注6)这一年,刘大为还创作了表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著名作品《晚风》,至今仍是改革开放以来工笔画创作的经典之作。
1994年4月,“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270件,其中谢振甌、李魁正、贾冕、冯大中、于文江的作品获一等奖。潘絜兹在展览的研讨会上说“现在正是发展工笔画最好的历史时机,我们有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宽松祥和的大环境,中央大力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严肃艺术,这一切都有利于工笔画的发展和繁荣。我们要借这股强劲的东风,把工笔画再推进一步。我们努力的目标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深入、提高、开拓、繁荣。”(注7)
在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冯远的《屈赋词意图》、张为之《穿过人流》,齐鸣的《流年》,吴绪经的《虎门销烟》,石景昭的《秋实图》,王赞《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蔡元培与林风眠》等是引人瞩目的工笔画作品。
在1999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工笔画的入选数量明显超过水墨画而显示出蓬勃发展的优势。郑力的《书香门第》在这届美展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其它的获奖作品如蒋采苹的《老芭蕉》、王有政的《读》、陈子的《春花无数》、林容生的《风清翠凝》、杨金星的《佳人有约》、李青稞的《西风烈》、李乃蔚的《银锁》、宫丽的《夏日的记忆》等都在各自风格的基础上有新的开拓,产生较大影响。
(四)
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笔画发展历程的粗略回顾,如同打开一幅瑰丽多彩的历史长卷。虽来不及深入分析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期间的波折起伏、几代工笔画家的勇猛精进与不懈追求也足以令人回肠荡气、惊叹不已。
历史的车轮进入新的世纪,新中国工笔重彩画经过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工具媒材、艺术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大跨度拓展,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作者队伍迅速壮大,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与多样化的形式风格构成了当今工笔重彩画创作的总体面貌。1988年中国工笔画学会的首届大展展出作品100余幅,接下来的二、三届大展展出作品均为200余幅,而2006年举办的第6届大展和2008年举办的第7届大展收件均超过5000幅,展出作品都达到600余幅。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全国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人员数以万计。
1998年,文化部科技司、教育司联合举办了“重彩画高级研究班”,蒋采苹、胡明哲、许仁龙、郭继英、张导曦、王雄飞等人担任导师。高研班旨在对矿物质颜料及新型高温结晶颜料及其表现技法进行系统试验,并吸收和借鉴日本画的表现方法,给当代中国工笔重彩画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显示出一种强劲的发展势头。自20世纪末至今的十余年间,蒋采苹还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重彩画研究班,胡伟、胡明哲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重彩画专业课程,王雄飞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岩彩、重彩画培训班,从不同角度促进了新型画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工笔重彩画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笔重彩画家,热衷此道并持续倾注着极大的热情。
“色彩”,成为新世纪工笔画变革发展的关键词。唐秀玲、王小辉、张小琴、韩学中、潘缨、刘临、郭继英、翟建群、郭宝君、颜晓萍、陈子、傅春梅、张新武、田野……为数众多的年轻画家都以新型重彩画颜料及其制作方法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各种大展中赢得好评。
工具及媒介材质的革新,使工笔重彩画远远超出了的传统样式。由于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作画,使画面从制作方法、形式语言到造型观念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由于矿物色及仿石色颜料种类的增多和粗细颗粒的变化,突出了画面晶莹的材质美感,由于制作技巧的复杂变化,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肌理效果,表现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化套路,而走向自由化、个性化、多样化,画面的形式语言由平面的线性结构走向深层的综合结构,更多地接纳、融合了西洋画的造型观念。
应该指出的是,新型重彩画的颜料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复杂,艺术创造的范围极为宽广,而一当画家们局限于现成材料、技法的重复模仿时,迷恋于肌理效果的制作时,就容易造成新的概念化,而丧失自我的情绪表现。对于从事重彩画探索的中青年画家来说,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偏爱所构成的特殊的艺术素质,确立自己的探索角度和试验范围,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能量,充分利用媒介材料的可变价值,在创作观念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自己的风格特色,这是至关重要的。画面的形式语言也只有在充分显示了画家个性的前提下,才是独特的,有意味的,有生命力的。
此外,周京新的《西游记组画》、张见的细笔人物画,刘金贵、庄道静的装饰性人物画,林宜耕、谭晓世的戏曲人物画,陈孟昕、李锋、王冠军、宋彦军的新写实画风,桑建国、罗寒蕾、金沙、齐鸣、王慧、李传真的写实人物画,苏百钧、莫小松、金纳的花鸟画,彭薇、喻慧、何曦等年轻画家关于工笔画现代性的探索,在当今工笔重彩画坛都是非常引人瞩目的。
近年来,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更加注重策展思路与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相适应,先后推出不同类型的系列展览:“与世纪同行——2001工笔重彩艺术精品展”、“微观与精致——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学院工笔——全国青年工笔画系列学术展”、“当代风骨——全国工笔画名家线描艺术展”等专题展览。笔者在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展览作品评选时,常能看到大量陌生的名字——他们多是各大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或在读生。这是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当代工笔重彩画创作的新生力量。他们中的多数人艺术取向还不甚明显,但他们所具备的造型基础与写实能力,预示了工笔重彩画将会有新的拓展空间。
对于当代工笔画家来说,如何开发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艺术形态资源,如何进一步发掘其意蕴、融汇其精神,使之内化为创作中的精神内核,使之转化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内在驱动力,并形成新的艺术形式语言等一系列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这些也是关乎新世纪中国画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毫无疑问,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发展,需要充实精神内涵,强化精神力度;需要汲取传统的营养,从广博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提取“活性因素”;需要召唤博大深沉、质朴刚健的民族文化精神,重振中华民族艺术的雄风;更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深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创造真正具有民族性、现代性并具有一定学术深度的当代绘画。这样,在当代世界艺术的大格局中,才可能出现真正多彩的体现当代中国综合实力的现代中国画,从而逐步改变元明清以来的文人水墨画阴柔萎靡的精神状态……。这样看来,当代工笔重彩画多元并进、异彩纷呈的局面,无疑会对当代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释:
注1:1961年3月1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工笔重彩人物画座谈会”。见潘欣信 王凯编《中国工笔画大事记》
注2:潘絜兹《工笔重彩十六观》
注3:潘絜兹《工笔重彩十六观》
注4:《中国工笔》第一辑 第167页 北京出版社 2008年10月
注5:《美术》1991年第6期第8页
注6:《美术》1991年第6期第11页
注7:见《中国画》1994年第3期,总第64期 第10页
参考书目:
陈履生著《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10月北京第1版
《百年中国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夏硕琦主编《中国工笔画全集》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王志纯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