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 异彩纷呈
北京画院新时期以来的美术创作
王志纯
(一)引人瞩目的画家群体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进入了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艺术的生态环境随之得到改善。艺术家们告别了“高大全”、“红光亮”的单一模式,创作思维也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新时期。在艺术语言的探索方面,逐步出现了中西艺术相互融汇、传统与现代自由汲取、各种风格与流派并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北京中国画院建院时期的老画家:叶恭绰(1881——1968)、陈半丁(1876——1970)、于非闇(1889——1959)、徐燕孙(1899——1962)、胡佩衡(1892——1962)、秦仲文(1896——1974)、吴镜汀(1904——1972)、汪慎生(1896——1972)、马晋(1900——1970)、吴光宇(1908——1972)等,已先后在时代风雨中告别人世。老一代画家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中国画传统艺术规范,并与新时代火热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画笔热情歌颂新时代,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怀,描绘变革中的社会生活图景,开创了中国画在新时代的新面貌,铸造了北京画院肇始时期的辉煌,也形成了既重传统规范又重生活体验的优良传统。
北京中国画院于1965年增设油画、雕塑、版画等专业,遂更名为北京画院。原北京油画雕塑工作室的专业力量先后调入,庄言、刘迅、辛莽、田零、张松鹤、张文新等艺术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优秀作品,丰富了画院的革命美术传统,也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格局。从196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画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充实新生创作力量,先后有40余位中青年画家加入了北京画院的创作队伍,其中有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画院自身培养的研修生以及社会上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画家。60年代进院的有吴休、王庆升、王培东、李颖、田镛、马泉、张仁芝、王文芳、周思聪、赵志田、宇文洲、李起、耿玉昆、王绍明、杨达林等;70年代初陆续进院的有李问汉、王路、彭培泉、李玉昌、金连经、万青力、王为政、赵秀焕、石齐、张红年、纪清远等;“文革”后进院的有杨延文、王明明、贾浩义、吴茜、庞均、阎振铎、曹达立、李小可、王挥春、张步、刘春华、钱紫筠等;80年代初陆续进院的还有杨刚、聂鸥、赵成民、杨燕屏、董淑嫔、艾轩、李忠良、王怀庆、胡振昆、张小勇等。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画院设置的创作机构有: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创作室及油画创作室、版画创作室、雕塑创作室,还有壁画工作室,形成了庞大的创作阵容。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是实力最强的美术专业机构之一,具备了再造辉煌的人才储备和外部条件。
中青年画家们已成为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注重传承画院老一代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更能从自然社会和人民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革命文艺传统的双重滋养中,又能更多地接受开放国门后带来的西方艺术的营养,获得了比先辈们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在创作观念、表现手法、形式语言等多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激情涌动、思维活跃的年代。在逐渐解禁、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伴随着突破禁区的兴奋和自由探索的喜悦,北京画院的画家们率先组建各种画会,创作活动随之蓬勃展开,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闫振铎、李玉昌等青年油画家首先发起组建“春潮画会”,并在中山公园举办“迎春画展”,后又成立“北京油画研究会”,连续举办系列展览,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紧接着其他画种也纷纷开始组建画会,举办展览,形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画坛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潘絜兹任会长)、“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崔子范任会长;王培东任秘书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古一舟任会长)等等。这些画会都是画家们自发组织、自由结合,按各自的审美意愿举办展览。他们当时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为新时期艺术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展览活动中,画家们的艺术创作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具有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力作不断涌现,北京画院不仅成为引人瞩目的艺术家群体,优秀美术作品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推动和引导着主流美术创作的发展和走向。
(二)主流美术创作的坚实步履
改革开放后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美术展览,是1979年庆祝建国30周年的北京市美展和全国美展(即第五届全国美展)。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在这次全国美展中获一等奖,石齐的《人人都在幸福中》、王路的《长江三峡》、张文新的《巍巍太行》等作品获二等奖,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1980年,北京市开始举办年度优秀美术作品展。王明明的《杜甫》、彭培泉的《春风化雨》获甲等奖。在1981年度北京市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中,崔子范、王雪涛、肖金钟、李颖、聂鸥、董淑嫔、张步、刘春华、王明明、杨延文、杨刚、贾浩义、李海涛、李问汉、王庆升、彭培泉、杨瑞芬、张文新、周思聪等均在获奖者之列。与此同时,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赵秀焕的《疏雨》也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获奖。
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北京画院有五十余件作品同时入选,并有多件作品分别获金、银、铜奖,成为北京画院历史上光彩的一页。其中有:汪建伟的《亲爱的妈妈》、李忠良的《待渡》、肖金钟的《听涛》、周思聪的《正午》、张红年的《准备冬草》、聂鸥(与孙为民合作)的《人生》、王明明的《晨曲》、王文芳的《明月无声》、庄言的《岷江放筏》、张仁芝的《屹立千秋》、张步的《神农架秋色》、杨刚的《摔跤手之歌》、杨延文的《江河源头》、金连经的《清冷》、聂鸥的《冬至》、彭培泉的《山霞》、董淑嫔的《孤女投亲》、王路的《朗月》、王怀庆的《搏》、张红年的《南海渔帆》、阎振铎的《温暖的风》、曹达立的《达板城的女厨师》等等。
从1979年到1984年,这期间在北京举办的一系列大型美展中,北京画院的创作实力得到充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画院的画家参加各种展览的作品有上万件,在北京及全国各类美术大展中获得奖项数百次。1981年,北京画院聘请当代画坛名家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黄永玉、黄胄、董寿平、吴冠中、白雪石、俞致贞、田世光、张仃、刘凌沧、崔子范、赵枫川等为院外画师,更加增强了画院的社会影响力。
这一时期,北京画院画家在各种大型国际美展中也获得多种奖项,在美术界产生很大影响。潘絜兹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获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国际美展金奖;杨延文的《江村疏雨》获得意大利国际美展金奖;金连经的《枫桥夜泊》、史国良的《刻经》分别在第22届和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获奖。
在频繁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的过程中,画家个人艺术风格的探索,蔚成风气。画院的一批中青年画家在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画坛主力,在新时期的中国画坛产生广泛影响。他们的艺术探索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坛的主流样式及发展趋势。周思聪继《人民和总理》之后,系列作品《矿工图》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融入构成、变形等现代艺术元素,具有全新的视觉冲击力。与《矿工图》的创作同时,她以简练的笔墨表现醇厚质朴的彝族妇女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独树一帜。杨延文的水墨艺术融合写实造型,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张仁芝、王文芳、李小可等,在山水画领域积极探索,各有所长。王明明在多次参展与获奖之后,格调清新、典雅的绘画风格日渐成熟。石齐在具象、抽象与意象之间,探索多种表现手法,在墨与色、线与面的结合中形成新的面貌。贾浩义、杨刚探索水墨团块的张力和表现性,形成独特的画风。聂鸥的人物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变形,富有神韵。庄小雷的作品善于以块面造型,强调整体效果。王庆生、王培东、郭石夫等花鸟画家,坚守传统艺术规范,各具特色。
在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积极探索的艺术氛围中,北京画院的老画家也焕发了艺术青春。尹瘦石(1919—1998)、韦江凡笔下的奔马,崔子范的大写意花鸟,均自成一格,各具风采。娄师白在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等方面,全方位继承了齐白石的艺术。他的特点是在传承中创造,并紧跟新时代的新生活,在题材内容、形式技法方面均有新的开拓。
赵志田数十年来一直坚持主题性创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领袖题材和老百姓的生活。油画家赵以雄、耿玉琨夫妇多次赴古丝绸之路考察,写生作品五千余幅;李海涛跋涉海疆三万多公里,积数年之功绘成《海疆万里图》。
潘絜兹领导的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在开拓新时期工笔重彩画新局面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彭培泉、赵秀焕、纪清远、卢平、杨瑞芬等工笔画家都是积极参与者。中国工笔画有其固有的写实精神、注重色彩表现、装饰等艺术特性,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互渗的现代艺术大环境中,一经复兴便显示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发展优势。有的画家致力于工笔重彩、淡彩、没骨、线描等传统品种的现代重振,吸收远古中国画的营养以表现当代社会生活,使古老的品种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有的画家将文人水墨画的发展成果融入工笔画创作,或进行泼彩、泼墨实验,或强化水墨渲染,以改造工笔画的匠气和刻板,强化了工笔画的写意性;有的画家则偏重于吸收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的造型理念及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工笔画新样式,使工笔重彩画从表现技法到创作观念都有了较大跨度的拓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现代美术的涌入,新潮美术在中国美术界盛行。一些思想敏锐的青年艺术家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突破传统艺术模式,一时间,艺术思潮迭起,创作群体林立,风格流派纷呈。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浮浅认识常常使新潮美术创作伴随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浮躁情绪,但那种上下求索、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以及多元并进的态势,却对主流美术创作的探索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互渗的现代艺术大环境中,北京画院的中国画创作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画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得到张扬,工笔、写意、抽象、表现、构成,各行其道,各显其能,或钟情于描绘对象的精心刻画,或着意于作品境界的不断开拓,或专注于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实验,或偏重于精神情感的体验与表现,力求创造和完善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多样化的艺术探索活跃了北京画院的学术气氛,相互交流的整体氛围又促使个性化探索逐步深化。
北京画院的油画家虽人数不多,但在中国当代油画界各具代表性。刘迅的油画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画面单纯而意蕴深邃,具有独特的抽象、意象与表现特征,在当代中国油画中属于抒情的抽象风格。闫振铎、李玉昌、赵以雄、曹达立、王路、庞均、王怀庆、艾轩等是改革开放以来率先活跃在中国油画界的中青年骨干力量。他们的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各自的艺术追求。闫振铎的作品强调油画材料本身的力度与厚度,用笔简练概括,画面颜色单纯、鲜明、强烈,注重绘画过程中颜色、笔触的疏密聚散、笔笔相生的关系及其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的视觉美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王怀庆从《伯乐》到《大明风度》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探索发展的轨迹。艾轩的作品表现西藏高原的景色和孤独的人物,借景抒怀,《也许天还是那样蓝》、《说不清明天的风》、《歌声离我远去》等画题将观者的思维引向莫名的情愁意绪,而他却迷恋和陶醉于画面形象精致、微妙的塑造与刻画之中。聂鸥、杨刚、邵飞、庄小雷、赵成民等,是北京画院的一批双栖型画家,他们不仅在中国画创作中取得各自的成就,同时在油画语言的探索试验中别出心裁,形成各自新的风格样式。
1990年代,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躁动一时的新潮美术沉寂之后,画家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精研传统,不仅仅局限于文人水墨画,而是包括远古书法、壁画、雕刻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或提取传统艺术中的某些表现因素,或远接沉雄博大的汉唐雄风,或进行“气韵”、“意象”、“意境”方面的开拓。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对限制的突围,而是如何汲取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精华,在多元互补的艺术格局中,不断向纵深切入,以各自的方式完善自己的风格创造。
(三)多元互动的创作格局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美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现民族特色与国家水准的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改革措施,逐步建立有助于美术创新、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对这些问题,画院需要重温自身的社会职能,需要探讨画院在新世纪的定位与发展目标,需要明确画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战略任务。
为此,北京画院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和艺术活动计划:成立由离退休画家和在职画家共同组成的“艺术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是指导全院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权威性机构;请回离退休画家,打破画种界线,重新划分创作室;根据社会需求策划各种艺术活动,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加强画家之间的作品观摩和学术研讨。逐步形成了多元互动的创作格局,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艺术创作与学术探讨新气象。
出人才,出作品是画院工作的中心任务。新世纪以来,在全社会机构改革的大潮中,北京画院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画院要求所有在职画家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具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具有繁荣和发展美术事业的使命感。北京画院同时还实行了签约制画家招聘制度。自2002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有突出成就的青年画家,充实和扩大专业画家队伍。签约制画家的招聘,是北京画院探索引进美术创作人才的新模式、新办法,旨在逐步形成专业创作人员能进能出的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目前已成功进行了四批签约制画家的招聘工作,招收青年画家11名。王沂东的加盟及白羽平、马琳的调入,使北京画院聚集了写实画派的精英,形成中国写实油画的重镇。青年人物画家南海岩、蔡玉水、彭薇、王冠军,山水画家谢永增、郭宝君、买鸿钧,花鸟画家莫晓松、姚大伍等一批新生创作力量进入画院,使画院增添了创作活力。
根据社会需求,积极策划各种专题展览,是新世纪以来北京画院推动创作、服务社会、扩大影响的重要举措。从以环保为主题的“绿风——情系奥运,关爱家园”专题展览,进行文化扶贫的“远山在召唤--南召胜境北京画院作品展”,到延续六年的“北京风韵系列美术作品展览”,北京画院策划举办了一系列面向社会的大型展览。一方面促使画家的创作紧扣社会主题,同时也鼓励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探索。
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世界艺术的多元化也是难以逆转的发展潮流。中国艺术只有保持和强化自身的民族特色才能融入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并产生积极影响。在古今中外艺术交相辉映的当代画坛,北京画院的画家们,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造,自觉地将个人艺术探索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当代中国美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他们的作品或兼融东西方艺术的各种因素,或并存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语言样式,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面貌和艺术个性。
目前,从90多岁的娄师白到最近调入的王冠军,北京画院仿佛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又好像是老将新兵共融一体的精锐团队。毋庸置疑,画院是国家高精尖美术创作人才聚集的专门机构,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领头羊和主力军的作用。画院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贡献高水准、高品位、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北京画院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参与社会,服务于社会,不断适应时代新的需求,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惟有这样,才能在改革和艺术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王志纯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