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将于2013年12月18日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目前展览正在紧张的策划和筹备过程中。担任大展策划委员会主任的范迪安与其他9位策划委员经过两轮研讨,提出本届展览主题为“工·在当代”,并得到展览组委会的确认和艺术界的高度期待。
范迪安先生也对本届展览“工·在当代”这个主题从学术和文化角度进行了解读,以下是他在有关发言和访谈中的有关阐释:
我们感觉对工笔画应该有一个新的提法,“工”不仅表现在事物的丰富性,不仅形式上是工细精致的,同时还有精神的深度,有文化的关切。比如说在当前我们说整个社会文化心态、生活、生态都很粗糙、急躁、浮躁的这样一个情形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工笔画的“工”字来做一下新解,不要把它看成是技巧的工整细腻,而是指工的精神,在工的过程中所关注的有深度的关怀。甚至把工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艺术家劳动方式、艺术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引导人们注意到“工”后面所具有的文化意含,乃至对今天文化生活的启发。
从大文化角度来看工笔画的话,比如现在不少人提倡慢生活,不要太匆忙,不要太粗糙,不要太急躁,在中国传统中,“工”这个词从来就有博大的一种关怀,也有灌注在我们劳动方式中的精神力量。能不能把这样一种对“工”的理解转换成一个社会传播的角度,这样可能就能够使我们今天的公众对工笔画认识有一点跟今天大家所关切的文化课题有所结合。当然我们圈子里面,我们业界对工笔画投入的劳动特点、劳动强度等等,那都是知道的,工笔画自身的语言本体探讨大家也是理解的,但是对社会大众来说有时候就不太了解,要么觉得画画很精致,投入了很大的力气,只是一般的表层的看待。要么有的觉得工笔画画不好变得很匠气,不如写意画。因此除了学术本体的建设,我还希望能借助艺术家、评论家、传媒等各界的力量,把中国工笔画推向社会、推向大众,让社会公众有新的理解,更好的提升工笔画艺术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之所以把题目定为“工·在当代”,一方面是指的工笔画本体,另外一方面是想在今天浮躁、急躁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心理中把工笔画“工”的精神做进一步的文化传世来解释,是不是可以提倡像工笔画那样的慢生活,是不是从工笔画“工”的深度和“工”的品位里面来启发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不要那么匆忙,不要那么粗糙,在“工”里面去沉浸,去修身、去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