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培训  
陈孟昕|工笔画之“工”不是“工匠”之“工”
来源:中国工笔画学会  点击量:1914  时间:2020-05-22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将于2020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4月23日,大展组委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发布征稿启事,标志着大展的正式启动。展览启动之初,我们采访了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


陈孟昕


1957年生于河北邢台市。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工笔研究院副院长等。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荣宝斋特聘画家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等。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艺术家,获得中宣部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陈孟昕  艳阳高秋 纸本工笔  120×120cm 2015年


陈孟昕  云过长天  纸本工笔  120×120cm  2016年

这次全国第十一届工笔画作品展有哪些环节的设置值得期待?

陈孟昕:由于疫情原因,本次大展分成二个部分:一是今年12月份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全国征集300件和特邀100件;二是学术提名部分放到明年进行。

本次大展将在多维度上鼓励优秀创作,奖掖新人新作。全国征集部分全部入选300件即为入选一次高规格的全国美展,并全部具备一次加入中国工笔画学会的一次条件,其中前200名为加入中国美协的一次条件。最有力度的是本届大展将评出90件优秀作品予以表彰鼓励。大展将设立“优秀创新作品”,以鼓励工笔画家在艺术观念、艺术语言中呈现出的有价值的探索;“优秀传承作品”,以表彰工笔画家在当代语境中秉承传统技术、续写传统精神的佳作;“优秀新锐作品”奖掖35岁以下后学在工笔画创作实践上展露的才情和对新时代生活的真切表达。

另外本次展览还有中国美术馆的馆藏部分和特邀部分。馆藏部分将选出历年入藏的工笔画精品,以展观文脉承接;特邀部分将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和具有显著风格面貌的工笔画家的作品入展,当然这些作品都要经过大展专家委员会的评选。

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是对于全国工笔画创作的一次大检阅,是一次直通学术核心、为学届关注、被美术界最高学术机构推介的机会。期待全国工笔画家创作出能承载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为工笔画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贡献!


工笔画创作最珍贵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在今天的文化自信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陈孟昕:有人说工笔画是盛世艺术。的确,在新时代工笔画呈现出无限繁荣、多元发展的格局,人才倍出,队伍庞大,新作频现,成为美术大展摘金争银及入选的主力,大有重回主流的态势。在艺术观念、形式语言、技法材料等方面都有空前发展,尤其是在延续传统文脉、切入现实生活,引领审美时尚,在国际上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等方面成果斐然,其角色不可替代。

“精微而致广大”的文化追求及“象性表达”的审美要求是当下工笔画最珍贵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哲学精神在工笔画上的折射。精致刻画、入微描写虽是工笔画的本体特征,但取精用弘,蕴含大境界,凸显大格局,抒发大美情怀更是其基本文化品格。《说文解字》中讲:“工”同“巨(矩)”,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和要求。因此,工笔画之“工”不是“工匠”之“工”,应是一种“道”、一种规矩、一种方法、一种相对于写意画的创作态度,是母体文化精神的高度凝聚。

反对没有情感注入的过度制作化;反对画面的“匠气”“僵气”和“刻板”,在色彩处理上讲究色薄意厚、色厚像不厚的审美观;在创作上反对缺少个性的过度类型化,没有独立思考的、笔笔有出处、处处有仿迹,一步一趋地模仿。艺术最终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觉,创作贵在于“创”;反对过度写实化,尤其是直搬照片,缺少概括提炼及象征性、艺术性处理的表达方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神似”的意象性表达是中国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无论工笔还是意笔是其共同追求。作品中是物象又不是物象、与自然不同的地方正是艺术精彩之处和透显才情的地方;反对去民族化趋向,民族文化精神生发出工笔画的艺术观、物化出众多的程式元素和艺术手法,只有尊重它、传承它,你的创作创新才具价值,反之你的创新力度越大,对其破坏越大,伤害越大。

工笔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唐以前,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用考古学、历史学实证的方法可追溯至两千多年以前,我们从长沙出土的楚墓帛画《人物驭龙》图中可清晰地看到,无论是材质还是方法就是今天的工笔画。想必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画种能与之相比,我们知道油画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理应对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视觉艺术方式而无比荣耀并由此充满足够的文化自信。


工笔画创作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又有着什么样的艺术取向?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创作的队伍与规模可谓蔚为壮观。当下工笔画的创作人员多,作品产量大,每年举办的大型中国画展览工笔画作品占比总是绝对多数,并呈现出多纬度、共终点的探索发展态势。

在创作艺术取向方面会呈现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和努力:

一是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学习。宋画、中国洞窑壁画等是工笔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向外学习要防止晚清后被动的“中西融合”,不能方向不清,没有自己的文化主见和主张,不能以弱化和渐失母体文化特征为代价。中国画作为精神品质、技术手段及工具材料完全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理由按自己的逻辑和规律,按自己的生存法则传承延续。

二是坚持创新。今天的工笔画已不是一百年前的工笔画,一百年前的工笔画也不是一千年前的工笔画,中国工笔画之所以能一以贯之,延绵不断地发展至今,正是不同时期美术家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智慧的不断注入,才使其具有了恒久发展的生命力。创新是工笔画的生命,也是新时代工笔画恒久的主题。

三是坚持师造化、师自然,认真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感受新时代。反对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一味抄袭模仿别人的生活感受。主张到生活中升华自己的艺术,升华自己的思想。

四是要忠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独白,用自己的方式述说时代美、生活美和自然美。崇尚个性化艺术语言与样式,会成为当下持久的价值取向,在追求个性风格上,一方面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二要能动地去纯化和升华,把自己感到亲切、生发自然地表达方式做到极致,个性就在其中了。新时代工笔画创作的艺术取向正是这个时代众多工笔画家的个性风格和众多的艺术触角的探索集合而成时代走向。


工笔画创作者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陈孟昕: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制内单位和岗位,如艺术高校、各级画院、文化馆、出版社及文化管理部门;二是体制外新文艺群体,或在文化公司、艺术区、个人创作室等。中央及文化管理高层对此十分重视,在政策上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三是业余画家;四是来自于高校源源不断的后学。

目前大多美术院校招生选拔的专业标准是以素描、速写、色彩或书法作为评判水平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了相当不错的工笔画的基础,对以线造型,色彩色调有一定的认知和掌握,入学后转入工笔画非常容易和自然,甚至造成许多院校的国画专业学生,一进入毕业创作时多数会选择工笔方式,如此以来,使得工笔画的队伍在高校有相当规模的储备,且源源不断地为工笔画创作队伍输送新鲜血液,这些不同生存方式的工笔画家及创作的作品,正是推动工笔画蓬勃发展的基本力量。


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发展规模和机构设置是什么样的?

陈孟昕:中国工笔学会是1987年由潘絜兹、刘文西等一批老先生发起创立,历经林凡、冯大中二任会长及理事会30多年经营发展,到今天学会已成为建制全面、运行规范、充满正能量的国家一级社团。今天,第三届理事会更是承接优秀传统,提出“工在当代  固本开新”的学术理念和“增体量、拓内涵”的发展定位,使学会会员达到近3000人的规模,200位理事并在20多个省、市成立了省、市级的工笔画学会。学会设置专家委员会,确保学会在学术上的先导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去年学会根据会章内涵,成立了人物画艺术委员会、花鸟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和青年艺术委员会,强化了分类指导和纵深研究的机制,为工笔画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学术保障和中坚力量。


学会工作主要工作集中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常设的活动和项目?

陈孟昕按会章规定,学会的本体功能和工作范畴含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思想;组织创作及理论研究;组织展览及学术活动;出版及网络推介;开展技法及材料研究;培育人才和权益保障共七个方面。学会工作在以上七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展开,比如在工笔画人才培训方面,本届学会已办二期高研班。学会办班坚决反对违背创作规律、急功近利的速成作品方式,这种培训已为工笔画的创作带来非常严重负面影响。学会所办高研班重在培养学员对工笔画表达的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材料特质的研究,二届班毕业都不以完成一张创作为目标,由此高扬了学会的学术主张并体现了对背离创作规律和创作精神的培训方式的抵制。

近两年来学会举办了二十多场展览和理论研讨活动,去年举办的“精微•广大——全国工笔画名家小幅作品巡回展”,在各省、市全国重点美术馆巡展七站,推进了学术交流和优秀作品的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