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羽画山水,已有二十多年之久。
他把每次的创作都当成一场实验。笔下的山水也和常人不同,多呈现他自我的特质。
策展人李小山评价他说:“牧羽画画犹如课题研究,从构思到完成,看不出一丝松懈,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水图·镜湖 52×9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8
最近,南艺美术馆的一场水墨展成了打卡好去处。先来看一下现场:
每一件作品,清新淡雅。细看画面中的水纹,灵动而又精致。
这是王牧羽的个展《水》。作品集中展览了他近四年水图系列的代表作,全面呈现了王牧羽独特的水法语言和对文本图像的深度思考。
王牧羽,1975年生于山东。研究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后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跟随刘进安先生学习水墨。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陈孟昕先生。
/ 01
14岁时,王牧羽拜师当地的新文人画家、山水画家杨子江先生,学习传统山水画。他多从宋元绘画临摹入手,就这样坚持画了十余年。
后来他研究生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从山水画学习转向写意人物。硕士毕业后,王牧羽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专心投入创作中去。
《江·山》 180×97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7
彼时他的人物画灵感多来源于时尚杂志,画室写生。各种的拼贴和移植,使王牧羽越发迷茫,他渐渐发现找不到自己在哪里。
加上当时山东画坛的整体氛围略微压抑和保守,没有新的思潮进来。王牧羽想去文化生态更高的北京去看看。尽管当时他并没想好去哪里学习。
凭着一腔孤勇,王牧羽辞去山东老师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学习。在别人的引荐下,他跟随刘进安先生学习绘画。在这里,他的一些观念和技术得到了改变。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以边缘系列为主。
《城市系列之一》 93·69纸本水墨 2011
在边缘系列中,王牧羽画的虽是城市郊区,但其思考的却是更加深入的城市本身。
《城市系列之五》 93·69纸本水墨 2011
基于去太行写生没去成的无奈,他将目光落在了城市中这些稀松平常的景物。
城市郊区的土地田野、空茫的地平线、大片大片被挖掘机撕裂的平阔原野以及原野上生长着的茂盛建筑等,皆成了他笔下的景物。有时,高速公路或者乘坐高铁时路过的景色,也会被他描绘。
《边城·之二》 45·70 纸本水墨 2012年
《边城·之三》 45·70 纸本水墨 2012年
2012年,面对北京突发的大洪水,王牧羽创作了《突围系列》。三个月时间里,画了大大小小二十余张。
在这组作品中,色调柔和平稳,看不到那种惨绝人寰的场景。自然对人和城市的反噬,成为他思考的主题。
《突围·7月22日·阴》 180×98 纸本水墨 2012
《突围之四》 45·70 纸本水墨 2012年
也正是在这一年,王牧羽从关注城市郊区的土地、田野慢慢注意到更高处的天空和云气、雾霾。
他开始把云的图像当作他自己的某种象征去关照,这一坚持就是三年。
《天空之城之二》 97×145 纸本彩墨 2014年
/ 02
在他的作品中,有几幅当时画下的窗外天空。事实上,彼时的云斑也像是后来“牧羽式”水纹的镜像。
《云图·幻城》 125×176 纸本彩墨、丙烯 2013年
住院期间,王牧羽大量搜集关于云的资料。并动手画了《云图》系列的第一张《惊蛰》,他希望自己可以如惊蛰时节一般万物复苏。
一开始,王牧羽的云创作会借鉴西方风景油画和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以此来区别于中国传统书画中用勾线的方式表现云团。
《云图·象生》 70×138 纸本彩墨 2013年
《云图·魔城》小图 176×125 纸本水墨 2013年
渐渐地,他画云的手法发生改变。画的是云又不是云,更多的是透过云本身去表达他自我的情感、情绪、阅读、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对生命的体悟等,带有更多的表现性。
《相由心生》 125×176 纸本彩墨 2014年
很喜欢王牧羽曾经写下的一句话,令我想起了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 世间所有本来就无差别,倒不如去专心爱一朵云吧。」
《竹林七贤之刘伶》 52×34cm 纸本彩墨 2015
而恰巧在这个时候,马远的水图救了他。
《牧羽格云之钩卷云》 35×46cm 纸本彩墨 2015
/ 03
观摩之后,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马远的这件作品,是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以勾线法表现水纹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一个熟识生宣纸性的画家,我想用与其完全不同的墨法水法,重新演绎。”
《湖光》 97×145cm 纸本水墨 2010
传统绘画的水纹是用线条勾勒出来,而王牧羽的水纹则是靠水的物质属性,在生宣纸上扩散出来。
他需要精准控制水量、速度、方向、粗细、浓淡以及转折形状,并且还要控制通篇布局和图像的完整,以及墨色由浓而淡,水痕线又清晰到渐无。
《华山图》 34×36cm 纸本水墨 2016
控制洇化的水痕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在一开始的创作中,王牧羽并不能精准的控制水分与笔墨,也无法有效分解水纹图像的呈现顺序。
常常刚画上去,水痕便蔓延开来,全画作废。为此经历了一年的失败与反复尝试。
《水纹之水满洞庭》 82×82cm 纸本水墨 2018
就这样到了2016年,一场“工在当代——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的展览成了王牧羽水图系列作品从纯粹的语言探索转向文本重构的重要契机。
在此次展览中,王牧羽需要完成四件大尺幅水图力作参展。那是他第一次接受这样难度的挑战。
参展作品:《宋人赤壁图》 100×97cm 纸本水墨 2016
这四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一亮相就受到广泛关注。而这四件作品,也令王牧羽的创作语言和思路明朗化。
如今,王牧羽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去熟悉和掌握这种“牧羽式”的水法。作品较之前也愈发精致。
水图·小山 180×97cm 纸本水墨 2019
《层波、逆流与浪》 97×145cm 纸本水墨 2019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南艺美术馆的展览,即是“水”为主题。就用李小山馆长在前言中的评论来做结尾吧:
古人把“格物”和“致知”的纹理勾勒得很清楚,形成递进的逻辑关系。牧羽选择了他的“格物”角度,他既“格”自然之景,也“格”历史文脉。牧羽眼中之“物”来自“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这一出发点。
而他的“致知”,以一种动态的自我认识——这样的认识论或许混沌,却有利于贯注长久的热情。因此,“格物致知”到了他这里,有了新的解释和发挥。
一个例子是,牧羽画水纹,非外非内,既非物亦非心——画面呈现出的生动,即来源于此。
展 览 /
最后,再来欣赏一波水图:
《竹》二联组画 97×246cm 纸本水墨 2019
《观沧海·南宋》 180×97cm ×2 纸本水墨 2018
《水图· 观湖》 60×97cm 纸本水墨 2018
《龙安寺石庭》 69×110cm 纸本水墨 2018
《一指海面之一》 97×145cm 纸本水墨 2018
《洞庭风》 60×97cm 纸本水墨 2018
王牧羽《水文之风细》 69×69cm 纸本水墨 2018
《水图·桥》 180×97cm 纸本水墨 2018
文字由知 羹提供